云南建水崇文塔:历史悠久的佛塔与风水塔
云南建水崇文塔:历史悠久的佛塔与风水塔
崇文塔位于建水城内东南方。始建于元代,明代重修,清嘉庆年间毁于暴风雨,清道光十一年(1831年)重新修建。塔高20米,正方形,为17层砖砌密檐式佛塔。底层为白色须弥座,底座上建有三层基座,第四层较高宽,由此向上逐层收缩。每檐四面各有小龛一个,龛内放置佛像一尊,顶部饰有宝顶和风铃,基部嵌有两块石碑。2004年1月被列为云南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古人为何在此建崇文塔,从历史的客观原因看,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:
崇文塔塔身放置了数十尊佛像,无可置疑,崇文塔是一座佛塔。
崇文塔是一座风水塔。塔建于城东南方,在八卦中东南为巽卦,分辰、巽、巳三向。《金锁玉关》载:“辰砂能致富云南建水崇文塔:历史悠久的佛塔与风水塔,非人其家住”。“巽砂女当家,男女称贤名。”“巳砂文章发,六亲都来答。”“若逢乾午水,父子名称贤”。建水城东南巽方地势低平,一片稻田为水。故在巽方建高大雄奇的崇文塔为砂镇之。
崇文塔更是一座人文理念塔,崇文顾名思义就是崇尚文化。塔建于元代,名白塔,明代重修改名崇文塔,也就是建水元代开办庙学,明代文风蔚起之时更名,代表的是建水古代人民渴求文化,期盼重文兴教的思想理念。
元代初,按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布的学制,全国各地建孔子庙,办庙学。至元十五年(1278年)中庆路(今昆明市)总管张立道风水塔风水塔,在昆明为云南首建孔子庙,办庙学。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张立道改任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,又在建水路建文庙,办庙学(庙学是文庙与学校的结合风水塔,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,又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机构)。张立道是一位有功于云南教育的人,后来在建水文庙的名宦祠里,第一个纪念的就是他。
建水庙学的创建,首开了滇南文化的教育和儒家思想传播的先河。建水办学晚于昆明8年,而后建崇文塔,可见建水人民崇文兴教的思想追求是执著的。
明代在建水设临安府,府治于建水州。同时又设军事指挥机关临安卫。府、卫、州同城,至使建水成为滇南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将建水和滇南文化教育又推向了一个高潮。按明制,当时建水应设三所学校,即临安府学、建水州学、临安卫学(卫学,本属武学,教育所属年轻武官及应该继承武官禄位的军人子弟。除学习军事科目外,与儒学无别)。因府、州同在一地,未开州学。府学、卫学同设在文庙内,后来二学合并。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经朝廷批准,开设建水州学。
明清时期云南建水崇文塔:历史悠久的佛塔与风水塔,由于建水文风大开、书声鼎沸,读书人太多,当时的教育状况出现了三种特殊的现象:
“寄学”。即建水学子到外府、州、县寄读。除分到元江、开化等府寄学外,还分寄到本府其他学校。如石屏州学、蒙自州学、阿米州学(今开远)、通海县学、河西县学、宁州县学(今华宁)、新平县学等都有建水籍学子。
“临安府办外地学校”。元江府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,本府生员较少,多以临安府属的学子充任。后来索性在建水文庙内办元江府学,称元江北学,教师、学生都寄住在临安城内。留在元江本土的府学则称元江南学。直至清初顺治十六年(1659年)元江改土归流后,元江府学才迁回元江城。
“一庙多学”。全国文庙一般都是一庙一学,左庙右学。建水文庙则是“一庙三学”,即临安府学、建水州学和元江府学(元江北学),三学同设于一庙,这种特殊现象在全国是绝无仅有、独一无二的。因此,建水文庙在明清时,曾经过50多次增修扩建,占地达7.6万平方米,纵深里许,成为全国规模第二大的文庙,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。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历史上的建水文教大兴、人文蔚起,其原因自然与广设学校有关。除府学、州学外,明代还创建了崇正书院、景贤书院。清代又增设了焕文书院、崇文书院、桂香书院、曲江书院等。这些书院既是官学的补充,又与官办学校相互争辉。另外,还有遍布城乡的私塾和义学。至清代末期,全县有私塾百余所,有乡村义学六所。当时建水还是滇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中心、滇南彝族毕摩的会考地。
建水元、明、清开启文风和教育蓬勃发展的史实,充分说明元代建崇文塔正是建水人民崇文兴教的思想理念。